-
IHC实验中无染色
答:可能的原因有:
1、IHC实验一抗和二抗不兼容;
2、没有足够的一抗与目的蛋白结合;
3、抗体可能不适用于IHC,因为其可能无法识别蛋白的天然(3D)形式;
4、一抗/二抗/信号放大试剂盒可能因储存不当、稀释不当或多次反复冻融而失去活性;
5、该蛋白不存在于目标组织中;
6、目的蛋白在组织中含量并不丰富;
7、二抗未避光保存(进行荧光检测时);
8、脱蜡可能不充分;
9、固定步骤可能会改变抗体识别的抗原表位;
10、抗体不能穿透蛋白所定位的细胞核(核蛋白);
11、PBS缓冲液被细菌污染,细菌会破坏目的蛋白上的磷酸基团(磷酸化蛋白);
12、抗原修复不全,对于甲醛固定的组织必须用充分抗原修复来打开抗原表位,以利于与抗体结合。
-
IHC实验中非特异染色
1、一抗/二抗浓度可能过高;
2、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具有活性;
3、使用与染色组织相同种属来源的一抗(例如在小鼠组织上使用小鼠一抗)。应用二抗时,由于二抗是靶向组织种属的,与组织中的免疫球蛋白或蛋白的Fc片段结合;
4、切片/细胞已干燥;
5、一抗用多克隆抗体易出现非特异性着色;
6、非特异性组分与抗体结合。
-
IHC实验中组织形态不清晰或受损
1、抗原修复方法可能过于苛刻;
2、组织可能未充分固定;
3、组织切片从载玻片上脱落(冰冻切片);
4、组织切片撕裂或折叠,或切片下方可见气泡;
5、组织形态难以分辨;
6、组织自溶。
-
IHC实验中高背景
1、没有对非特异性结合进行封闭或封闭不充分;
2、一抗浓度可能过高;
3、孵育温度可能过高;
4、二抗可能存在非特异性结合;
5、组织洗涤不充分;仍然存在固定剂;
6、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具有活性;
7、固定步骤导致自发荧光(如果使用荧光检测);
8、组织内自发荧光(如果使用荧光检测);
9、信号放大过多(间接检测技术);
10、底物过多(酶检测);
11、色原与组织样品中存在的PBS反应(酶检测)。
-
细胞培养中细胞生长缓慢或不生长的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
答:可能的原因包括培养基质量、血清质量、温度、pH值、气体比例等。
解决方法有:
1. 使用高质量的培养基和血清,确保其无菌、无支原体污染,并保证在保质期内使用;
2. 培养箱温度和气体比例要保持稳定,定期校准;
3. 每天检查并记录细胞培养的环境参数,如温度、pH值、气体比例等,以便及时发现问题;
4. 定期更换培养基,保持细胞营养充足;
5. 对于生长缓慢的细胞株,可以尝试进行克隆筛选或更换培养基。 -
细胞培养中细胞形态异常是由什么引起的,解决方法有那些
答: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是由于支原体污染、有毒物质释放、营养不足等原因引起的。
解决方法有:
1、定期进行支原体检测,确保细胞无支原体污染;
2、检查培养基和血清的质量,避免使用过期或劣质的试剂;
3、观察细胞形态,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,如更换培养基或使用相应的药物处理;
4、对于有毒物质释放引起的形态异常,可以尝试降低细胞密度或更换培养基。 -
细胞培养中细胞凋亡的可能原因及解决方法
答:可能是由于培养条件不适、基因突变、药物作用等原因引起的。
解决方法:
1、优化培养条件,如调整温度、pH值、气体比例等;
2、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情况,及时发现凋亡迹象;
3、对于凋亡严重的细胞株,可以尝试进行基因检测和药物筛选,以找到引起凋亡的原因。 -
elisa实验标曲线性不好
可能原因 解决措施是
1,标准品稀释不正确。 确保标准品按照推荐方法溶解和稀释。
2,移液不准确。 定期校准移液器并检查枪头密封性。
3,反应液蒸发。 用封板膜密封酶标板。
4,洗板不彻底。 足够的洗涤次数和加入足量洗涤液。
5,孔底有异物。 读数前清洁板底。 -
elisa实验显色弱或无
可能原因 解决措施是
1,试剂反应不充分 确保孵育时间并按推荐温度孵育
2,试剂体积添加不足 检查移液器并严格按照操作步骤操作
3,稀释不正确 检查试剂稀释步骤
4,酶结合物失活 混合酶结合物和底物,通过显色反应检查 -
elisa实验OD值低
可能原因 解决措施是
1,酶标仪设置不正确 检查仪器波长
2,没加终止液 加入适量终止液
3,读板时等待时间太长 及时读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