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基因组DNA提取后发现DNA的纯度低
可能的原因有:
1.含有蛋白质杂质——增加蛋白酶K处理时间,或增加洗涤步骤;
2.含有RNA——加入RNase A处理,降解RNA。
-
基因组DNA提取后发现DNA得率低、提取的DNA量不足
可能的原因有:
1.裂解不充分——确保样本充分裂解,增加裂解时间或使用更强的裂解缓冲液;
2.DNA未沉淀完全——优化沉淀步骤,使用更高浓度的乙醇或异丙醇进行沉淀。
-
基因组DNA提取后发现DNA条带模糊或消失
说明DNA可能在提取的过程中降解,解决方法有:
1.可以使用新鲜样本,避免反复冻融;
2.操作时佩戴手套,使用无核酸酶污染的试剂和耗材、加入EDTA等核酸酶抑制剂。
-
IF实验中出现细胞有自发荧光
可能的原因有:
1.使用了戊二醇固定——再固定后荧光染色前进行荧光淬灭,染色前检查自发荧光;
2.材料本身有自发荧光——设立阴性对照,通过降低荧光显微镜的参数来消除背景染色;
3.细胞成分中能够产生自发荧光的分子(如核黄素、细胞色素等)含量高——尽量选用较亮的荧光抗体,采取荧光本底补偿的方法。
-
IF实验中出现多色染色中的串色
可能的原因有:
1.荧光染料的光谱重叠——选择光谱分离良好的荧光染料、进行顺序染色和成像,减少串色干扰;
2.滤光片设置不当——优化滤光片设置,使用窄带滤光片。
-
IF实验中出现信号不均匀
可能的原因有:
1.抗体分布不均——确保抗体均匀覆盖样本;
2.样本厚度不均——制备均匀的样本,避免过厚或过薄;
3.封片不当——使用适当的封片技术,避免气泡和样本移动。
-
IF实验中发现细胞形态破坏
可能的原因有:
1.固定不当——优化固定条件,选择合适的固定剂和固定时间;
2.通透过度——调整通透剂的浓度和处理时间;
3.洗涤过度——温和洗涤,避免剧烈震荡。
-
IF实验中荧光淬灭快
可能的原因有:
1.长时间暴露在光线下——尽量减少样本在光线下暴露的时间;
2.封片剂不合适——使用抗荧光淬灭封片剂;
3.荧光染料不稳定——选择稳定性更高的荧光染料。
-
IF实验中出现非特异性染色
可能的原因有:
1.抗体交叉——使用经过验证的高特异性抗体;
2.样本中存在内源性荧光——使用荧光染料的不同激发和发射波长,避免内源性荧光的干扰
3.封闭不充分——优化封闭步骤,使用合适的封闭剂
-
IF实验中出现高背景信号
可能原因的有:
1.抗体非特异性结合——使用特异性更高的抗体;
2.封闭不充分——优化封闭步骤,使用合适的封闭剂(如BSA或血清);
3.抗体浓度过高——调整抗体浓度;
4.洗涤不充分——增加洗涤次数和时间,确保彻底去除未结合的抗体。